我司成功协办2025中国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会
发布时间:
2025/08/18
来源: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为提升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韧性与安全阈值,系统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弹性的原料保障体系,并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中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新优势,8月15日,2025中国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大会以“产业联动 聚变创新”为主题,聚焦产业安全、原料保障与创新破局,深入探讨宏观政策、贸易环境、大宗商品及期货工具对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强调了科技金融赋能与产业链融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全球棉花供求、纤维应用趋势、终端消费变化及纱线流行热点,关注企业原料诉求与保障措施;展望了全球供应链布局新动向、主要市场需求变化、新疆与内地产业发展以及产品创新方向等开拓新局的关键路径。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赵明霞,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景慎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原料产业链分会会长、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刚民,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青岛西海岸新区棉花协会会长杨宝富,赛得利集团高级市场经理颜荟,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郭瑞江以及青岛海关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原料产业链分会代表、棉纺织企业代表、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代表等逾3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原料产业链分会承办,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棉花协会协办,得到了赛得利集团的特别支持。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涛、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潇源分别主持会议。
锚定航向,协同聚力筑牢产业链安全根基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市场呈现供强需弱态势,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遭遇多重挑战。上半年,行业面临近年来最为严峻的发展形势,终端需求不足的压力持续传导,各项经济指标承压明显。行业在承压前行中彰显出强劲韧性。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主要指标呈现升降分化的特点,与整个纺织工业相比,棉纺织业营收利润率处于偏低水平,盈利能力相对薄弱。为此,棉纺织行业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与需求不足的双重挑战,充分彰显了行业强大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面对复杂局面,行业企业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向高质量发展要动能,破解增长难题。”董奎勇表示,在创新驱动方面,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在效率提升方面,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推广智能化设备与管理系统,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在模式创新方面,通过“+金融”“+服务”“+海外”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为行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董奎勇表示,当前棉纺织行业发展仍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市场周期紊乱、国际供应链调整、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尽管挑战严峻,我国棉纺织行业凭借全球最完备、最系统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独特优势与巨大潜能,也决定了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为此,他建议,构建原料产业链生态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应对价格波动与国际贸易壁垒,风险共担;通过信息共享与协同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共同拓展内销市场,深挖需求;整合仓储物流、优化库存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综合成本;上下游协同增强产业链韧性,共同抵御外部风险。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刚民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棉纺织企业经营环境仍不乐观,中美贸易摩擦时常反复,产业链各环节“需求不足、库存高企、局部限停产、转产”等问题依旧突出。面对复杂变局,“金九银十”内外销订单能否好转?新花收购成本如何定价?下半年美联储降息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如何在这些不确定中寻找相对确定至关重要,产业链相关企业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产业联动、互学互鉴、创新发展才能拨开迷雾、共创价值,这正是此次会议的主题和意义所在。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客观理性分享市场观点,为大家带来一场高质量、有价值的视听盛宴,共同为中国棉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宏观分析,全球变局下的供应链韧性重塑
全球纺织产业正步入深度变革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速调整。面对日益加剧的不确定性,如何深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布局,强化供应链韧性,已成为棉纺织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会上,中信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曾宁作题为“供给重构与周期变局:国内外经济与大宗商品新图景”的报告,分析了过去几年全球属性商品指数和国内属性商品指数的变化趋势,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宏观全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剖析了内生需求疲弱、供给破局之道,全球财政扩张、周期面临变局的可能性。他表示,降息周期启动,财政扩张周期,全球库存周期有望启动;关税加征延期,中国出口韧性仍存,具体表现在抢出口强度将走弱,后期出口边际走弱,出口链条商品需求回落;但当前的经济强度以及库存水位线均低于2018年,出口下降斜率或相对平缓。
“目前国际供应链布局呈现新调整趋向,提升采购来源多元性、降低供应链集中布局风险取代成本与效率,成为发达国家采购及国际纺织供应链布局优先考量因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赵明霞在题为“全球纺织服装贸易形势及供应链布局变化”的报告中,分析了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及供应链布局特点、我国纺织行业对外贸易现状、我国纺织行业外贸发展影响因素及趋势。对于行业企业未来发展,赵明霞建议,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适应需求端低速增长形势的发展思维,构建基于协同、多元布局的跨国供应链效率优势;深化纺织行业外贸转型升级;内外协同推进国际化布局,有序推进海外投资布局,增强产业布局体系协同性。
中国棉花信息网总经理张曼作题为“全球棉花供求形势分析与展望”的报告,分析了国内、国际供需形势。她表示,受关税政策及基本面影响,市场波动加剧,内外盘走势分化,价差呈现先缩后扩态势。国内方面,商业库存维持较快去库速度不变,新旧年度转换期,新棉长势及预期产量、需求变化以及国内政策等为市场增加较多变量,下年度期末库存预计与本年度持平,但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国际方面,供应收缩存一定支撑,市场对全球消费回暖的信心有所修复,后续不确定性仍存,叠加本年度全球棉花库存维持近年中等偏高水平,整体供需格局仍偏宽松。综合来看,ICE期棉短期或将延续区间震荡走势,市场需重点关注供需调整及潜在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超预期波动。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现货策略部总经理符如建作题为“期货避险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期货和期权工具,通过案例讲解,分析了企业期现结合应用的模式、策略和风险。他表示,企业期现结合需做好风险偏好、研发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套保制度、执行力的评估。在应用模式方面,优化库存成本可考虑置换、期现回归、备兑;优化采购成本可考虑买入套保、期现回归、备兑、化纤替代、外棉替代;锁加工利润可考虑虚拟工厂、以销订购、预售;存货风险对冲可考虑卖出套保、期权对冲、让价销售。此外,使用期货过程中要注意风险提示,如杠杆风险、基差风险、操作风险、交割风险、政策风险等。
协同创新,技术赋能构筑多维安全屏障
棉纺织行业作为基础性中间制品行业,其发展既受大纺织业整体态势影响,又与原料产业紧密关联。本次大会以产业联动促聚变创新,旨在搭建产业链协同发展平台,来自原料端与产业端的权威专家,围绕行业发展现实、战略机遇与形势变化开展前瞻性研讨与深度交流,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研判原料供需格局,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产品品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应以需求为起点、技术为支撑、可及为目标,以此确保产品‘有用’,实现产品‘有效’,推动产品‘普惠’。”赛得利集团高级市场经理颜荟在题为“取自然之优,质感纤活新境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与应用”的报告中表示,全球可持续发展正从愿景照进现实,纺织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消费端对高品质绿色纤维需求增长。在此背景下,赛得利依托集团林、浆、纤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不断以技术创新打破品类局限、突破产能瓶颈、拓展纤维应用边界。赛得利优可丝®系列展现出强大的响应能力,通过构建优可丝®纤柔、优可丝®BV、优可丝®安泰贝、优可丝®菁彩等多元产品矩阵,多品类共同发力,从性能突破到功能创新,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源于自然,更优于自然”的全新体验;“优可丝+”产品组合策略,通过优势互补有效提升面料性能,拓展应用可能;赛得利莱赛尔纤维显著提升产品性能与品质表现,并通过与棉花、粘胶、涤纶、腈纶等多类纤维混纺或交织,赋予产品更高附加值。
浙江新凤鸣集团有限公司短纤项目总工程师张玲霞作题为“涤纶短纤维下游应用领域拓展与需求增长点”的报告,介绍了涡流纺专用涤纶短纤,详细介绍了涡流纺纺纱发展现状、市场占有情况和涡流纺纤维质量控制要点、质量问题解决要点,并分析了行业未来发展规划。她表示,涡流纺纱是自动化、连续化、高速高产的纺纱途径之一,具有成纱质量好、生产流程短、用工少、能耗少、占地少、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等特点。未来行业发展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力。具体而言,企业将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并积极研发新品,持续提升现有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与客户合作开发新产品,以引领市场、提升竞争力,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差异化品种发展方面,集团将加大对PEF生物基纤维和BHET化学法再生纤维领域的投资,并筹建海外生产基地;还明确了差异化品种的需求增长点,包括阻燃纤维、EACOOL吸湿速干纤维以及吸排抗菌纤维系列等产品的开发。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毛巾、床上用品及装饰布艺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集团年用棉量8万吨,还使用涤纶、黏胶,竹纤维,天丝、聚乳酸纤维、亚麻等。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宗物资采购部经理鹿秀丽作题为“家纺市场纤维原材料需求及形势”的报告,介绍了原料使用情况,以及原料需求和变化,棉和非棉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棉花和棉型化纤的价格走势,各产地的棉花特点。她表示,纯棉仍占重要地位,尤其在高端和传统认知强的市场,但份额受非棉挤压。受消费升级、健康意识提升、环保法规趋严及科技创新驱动,家用纺织品原料需求呈现显著变化,家纺纤维需求正从单一功能转向环保、功能、智能三元融合。未来,家用纺织品的竞争,本质是新材料研发能力与可持续实践深度的较量,原料不再仅是成本要素,更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载体。企业需聚焦材料创新,通过生物基合成材料、智能技术整合、绿色循环模式,以应对成本波动与绿色壁垒的双重挑战。
“纤维创新是破解消费痛点的核心,未来服装价值将由材料科技反向定义。”上海创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武海在题为“服装市场消费趋势及对纤维的选择变化”的报告中分析了服装消费趋势,并通过案例分析材料如何改变体验。他表示,目前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功能、轻量化;服装消费趋势呈现出个性化与小众化、功能化需求提升、绿色消费、跨场景穿搭、性价比与品质并重等,“她经济”“悦己经济”崛起,推动更多细分品类产品爆发。以优衣库为例,其核心技术为HEATTECH和AIRISM,其中HEATTECH技术开发的产品具有吸湿发热和保温功能,该产品款面料通过特殊的断面技术和特殊的织法,提供更温暖舒适的肤感,弹性大,并持续功能性,加入抗菌、抗静电等功能;以巴拉巴拉为例,其发布的“巴拉巴拉超级纤维”材料IP,将打造“Q弹纤维”“暖芯纤维”和“凉快纤维”系列产品,以材料品牌反向定义服装价值。
“面对复杂局势,棉纺织行业有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和需求不足的挑战,充分展现了棉纺织行业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郭占军在题为“我国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及新疆产业发展分析”的报告中分析了棉纺织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下半年运行走势,以及新疆棉纺织产业发展。他表示,棉纺织整体经济运行指标持续承压,行业经济指标和中棉行协实际调研的情况均显示,今年上半年行业面临着近年来最严峻的形势,部分关键经济指标甚至达到十几年来极值,企业两极分化加剧,行业洗牌正在进入加速期。尽管面临各种外部风险和挑战,棉纺织向前发展依然具有坚实基础、诸多优势和巨大潜能,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下半年,行业淡旺季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还是寄希望于金九银十发力,提振行业信心;下游需求不畅的大背景下,棉纺织整体行情大概率将延续弱势;配额政策也将继续影响棉花价格与外棉供应格局。转型、入疆、出海、退出,四个选择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也将继续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求稳、求新、求变的经营思路,保生存是第一位。
本次会议主题论坛环节由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棉花事业部副总经理朱晛华主持,棉联云科技集团董事长龚文龙,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天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张春宁,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交易一部经理赵娜娜,四位嘉宾聚焦“新年度棉花供需展望与市场需求预判”,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原料需求变化,到市场的价格波动、短期行情及新年度产区供需与价格预期,再到宏观层面的全球棉花市场基本面、宏观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系统探讨了行业发展态势,并聚焦新年度价格区间与采购策略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专业研判,全面勾勒出棉纺行业在产业转型与市场变革中的发展脉络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