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集团创新期货人才培育模式
发布时间:
2025/10/21
来源:
期货日报 2025年10月21日第二版
在今年的实盘大赛中,河南同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同舟集团)专门开设了“同舟杯”专项奖,即“同舟杯”全国棉花、花生、红枣期货(期权)交易大赛,以独特的“以赛育人、以赛选人”模式,为期货市场人才培育与产业应用搭建起桥梁。
同舟集团总裁黄红雨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作为国内棉花种植、皮棉加工和贸易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同舟集团棉花、棉纱年经营量超过50万吨,其中80%以上的现货贸易通过棉花和棉纱期货、期权对冲风险。该公司对期货专业人才的培育实践,为产业企业培养期货专业人才、参与期货交易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立于2002年的同舟集团,从一开始就与期货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该公司董事长魏刚民是最早参与棉花期货合约制定的专业人士之一。在棉花价格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同舟集团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有一支专业的“贸易+研发+期货”复合型人才队伍。
历经20多年发展,目前同舟集团已成为集棉花收购加工、棉纺织品生产、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期货市场研发和投资部,培养了一批精通现货、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专业人才,为公司期现结合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为“同舟杯”的创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储备资源。
魏刚民告诉记者,自2014年起,同舟集团陆续成为北京物资学院和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25年同舟集团与河南工业大学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标志着公司人才战略进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新阶段。魏刚民表示:“对研发、贸易、交易等领域国际化人才的渴求,是同舟集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最终催生了“同舟杯”这一创新实践平台。
“同舟杯”全国棉花、花生、红枣期货(期权)交易大赛作为今年实盘大赛的专项赛事,规则设计处处体现着产业需求导向。与其他奖项不同,“同舟杯”专项奖无需单独报名,大赛相关软件系统会自动从参赛选手中筛选交易棉花、花生、红枣期货或期权的账户纳入排名,这种“嵌入式”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参赛门槛。
在奖项设置上,“同舟杯”设有综合一、二等奖及最佳棉花、花生、红枣交易奖等5个奖项。根据奖项排名规则,综合得分由品种最大本金收益率得分和净利润得分构成,各占50%,且明确规定参赛账户最大本金收益率小于20%不得获奖。这种量化标准既考查选手的盈利能力,又注重风险控制能力,与同舟集团“把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生命线”的经营理念高度契合。
黄红雨表示,近年来棉花、花生、红枣等价格波动较大,对相关企业的经营影响较大。“同舟杯”的规则设计,可以筛选出既懂期货衍生品交易、又熟悉产业特点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出色的交易能力,还要具备理解产业逻辑的风险控制意识。这种将企业实际需求转化为赛事评价标准的做法,使“同舟杯”成为连接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纽带。
“同舟杯”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发现人才,更在于构建了“选拔—培育—任用”的完整生态链。大赛期间,同舟集团组织专业团队全程跟踪赛况,通过线上研讨会、线下产业调研等形式,引导产业企业及投资者深入了解棉花、红枣、花生产业链的期现运作模式,助力投资者实现从“纯交易能力”到“产业服务能力”的转化。
从大赛数据来看,“同舟杯”吸引了数千名专注于农产品期货的投资者参与,其中既有机构投资者、产业从业者,也有产业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储备池。
在期货市场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产业企业参与度提升与专业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舟集团的实践证明,“以赛育人、以赛选人”模式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赛事平台降低人才发现成本,同时通过产业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对参赛选手而言,“同舟杯”为其提供了从“操盘手”成长为“产业风险管理专家”的通道。获奖选手不仅能获得现金奖励,还能获得进入头部企业实践的宝贵机会,其交易策略也可能转化为服务产业的实际方案。对期货行业而言,这种模式推动期货人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全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魏刚民表示,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离不开专业人才,希望通过“同舟杯”的实践,让更多企业认识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共同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同舟集团不仅提升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为期货市场的人才培育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同舟经验”。
上一页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官方公众号
CopyRight © 2025 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